可可托海地质陈列馆——国家宝藏的虔诚之旅
在2021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中,一首《可可托海的牧羊人》让人至今难忘。那婉转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还萦绕在耳边,给原本就对可可托海心生向往的人,带来了一份更加真切浪漫的情感。
歌曲中所吟唱的山谷与草原、雪山和戈壁,正是可可托海丰富的地理环境的写照。碧蓝澄清的可可苏里湖,罕见的卡拉先格尔地震断裂带,如巨龙般蜿蜒的额尔齐斯大峡谷,以及誉享世界的三号矿坑,都是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里如数家珍的自然景观。
可可托海隶属于新疆阿勒泰富蕴县,它的蒙语意思是“蓝色的河湾”,哈萨克语的意思是“绿色丛林”。额尔齐斯河从这里悠扬地流过,金灿灿的草原正好与河流融汇成一幅深秋的童话,待瑞雪降临,这里又是一片白茫茫的空灵和洁净。一轮秋冬过后,春夏的绿意会笼罩整个山谷,层层叠叠的景色,需要你用脚步和心灵共同探寻。
令人陶醉的美景背后,支撑起可可托海的,却是一个更加震撼的地质奇迹。它让可可托海成为了全世界地质爱好者的虔诚向往之地。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命运紧紧相连,它宛如一个巨大的陀螺深深扎根在我国西部,用自己丰富的矿物资源撑起了蹒跚学步的新中国,为新中国偿还前苏联外债和两弹一星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它就是可可托海三号矿坑。
在可可托海地质陈列馆内,400多件地质标本和展品,近千张老照片和老物件展示着可可托海三号矿坑在中国历史进程上曾立下的不朽功勋。
1930年,可可托海当地的牧民发现了一些颜色异常艳丽的矿物,并将它们开采出来加工成装饰品。那时,他们并不知道这些美丽的矿石就是价值极高的海蓝绿柱石和碧玺。1935年,苏联政府派出专家到阿尔泰、富蕴一带考察,在额尔齐斯河的泥沙里发现了稀有矿石的踪迹,沿路追寻到了可可托海,并发现了包括可可托海花岗伟晶岩矿床在内的8处绿柱石产地。
在可可托海陈列馆里有一张三号矿脉未经开采时的黑白照片,那时它的表面有一个高出地表数百米的辉长岩柱状山体。在大型挖掘和运输机械设备还未出现的年代里,我国的矿业工作者几乎完全靠人力畜力,用几十年时间挖出了一座世纪大矿坑。
可可托海三号矿坑是世界已知最大和最典型的含稀有金属矿的花岗岩脉之一。世界上已知的140种矿物,该矿含有有86种,稀有金属占到矿山储量的九成以上。中国制造原子弹、氢弹等核试验所用的锂(lǐ)、铍(pí)、钽(tǎn)、铌(ní)、铯(sè)等稀有金属主要来自可可托海矿,为核试验、人造卫星等项目做出巨大贡献。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也是从这天起,中国航天事业从近地空间到深空,从无人到载人,一步步走向辉煌。东方红一号卫星所用的控制器的关键部件-高纯金属铯(sè),正是由可可托海三号矿脉生产出来的铯(sè)榴石加工而成。
在我们所熟知的“神舟”系列航天工程中,所用材料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可可托海三号矿脉。正因为它们开创了一系列中国的航空神话,如今奔赴火星的“天问一号”,采回月壤的“嫦娥五号”,首飞成功的“长征八号”,以及“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才得以顺利实现。可可托海三号矿是当之无愧的“新中国的功勋矿”。
馆内镌刻着这样一段话:“阿山有情,额河不老。那曾鲜活的话语,那曾传奇的故事,正在新时代的呼唤中款款走来,接续传承。”
馆内的老照片以及人力运送矿石的油画,都充分反映了可可托海第一代建设者们在技术和设备都稀缺的艰难岁月里,凭借着自身顽强的毅力和高度的使命感,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奉献精神。馆内的老物件,如竹编的安全帽、老式显微镜、算盘、天平等生产劳动用具,手摇缝纫机、手摇石磨、脚踏手风琴等生活用品,让人们一下子仿佛穿越回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亲历着开矿工人们劳作与生活的场景。
这些老物件有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一位年迈的哈萨克族老人——巴哈提别克。近40多年来,他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收藏着各类矿山老物件。2018年,巴哈提别克决定将所有收藏陆续捐赠给可可托海地质陈列馆。但此后的每一天,他都会去展馆看看这些老物件,只有这样他才觉得安心。
在陈列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块小小的透明玻璃状矿石,这是迄今世界上第一块“额尔齐斯石”。1982年,来自成都的地质工程师韩凤鸣在额尔齐斯河畔发现了一块重5克的白色半透明自然晶体。1984年,它被国际矿物学会确认为世界上首次发现的新矿物,因世界上仅此一块,所以被命名为“额尔齐斯石”,韩凤鸣无私地捐给了地质陈列馆,成了镇馆之宝。
如宝藏般的可可托海,不仅充盈着我们对美景的所有期待,还承载着所有顽强心灵与无私奉献的代代相传。与蓝天相接的草原之上,碧绿绵延的山谷溪流中,可可托海的每一帧记忆,都弥足珍贵,足以令世界回眸。
上一篇:为什么牧羊人在可可托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