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们在可可托海国家矿山公园三号矿脉观景台前游览。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贾春霞 摄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红色资源是“富矿”。在可可托海国家矿山公园,三号矿脉、阿依果孜矿洞、地质陈列馆等红色地标成为游客必来的打卡地。各地游客在追忆历史中,体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可可托海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在可可托海国家矿山公园景区,记者看到这个直径达500米、最深处达350米的矿坑像一个巨大的漩涡镶嵌在山峦之中,这就是三号矿脉。这里蕴藏着目前世界上已知的140多种有用矿物中的86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所使用的矿物质都出自这里,被誉为“英雄矿”“功勋矿”,是游客们最喜爱的打卡地。
游客们在可可托海国家矿山公园主碑广场拍照留念。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贾春霞 摄
三号矿脉往南500米是阿依果孜矿洞。这个位于半山腰的矿洞,长约800米,是当年采矿工人用榔头、十字镐、铁锨等辅以小型机械设备开采形成的。尽管洞外暖阳当空,但站在离洞口还有5米左右的位置就感到寒气逼人。一些游客租了棉大衣,戴上安全帽,在讲解员带领下,通过弯弯曲曲的阴冷矿洞,体验当年矿工艰苦的工作环境。
游客们准备参观阿依果孜矿洞。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贾春霞 摄
“游客太多了,从5月底开始我们就一直忙,每天从早忙到晚,接待一波又一波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47岁的“矿二代”讲解员热合木江·热木扎说完,就急匆匆带着一队游客进洞了。走到几尊矿工铜像前,身穿绿色棉衣的热合木江动情地说:“新中国的第一代采矿工人,他们生活条件很艰苦,还在这样阴冷潮湿的矿洞里每天工作16个小时,先辈们的奉献精神实在太伟大了。”
“矿洞四周随处可见从岩石中裸露的矿石,可见这里矿藏丰富,种类很多。听了讲解员的讲解,更能感受老一辈矿工凿岩挖宝的艰辛与不易。”走出洞口,来自北京的游客高军一边脱下棉衣,一边感慨。
在可可托海地质陈列馆,400多件地质标本和展品及近千张老照片展示着三号矿脉曾立下的不朽功勋,记录着前辈们为国分忧的峥嵘岁月,让参观者肃然起敬。
在可可托海地质陈列馆二楼,游客驻足观看展出的矿石标本。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贾春霞 摄
“在陈列馆看到一些老物件和老照片,我想起了当年在这里工作与生活的场景。我要让子孙后代记住可可托海人的奋斗精神,把红色基因传下去。”今年71岁的周英贵曾在可可托海工作30多年,如今带着家人故地重游,百感交集。
“可可托海国家矿山公园景区上半年游客接待量15万人次,同比增长了3倍。”新疆可可托海北疆明珠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坚华说,“下一步,可可托海国家矿山公园将围绕‘红色’主线,深挖景区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丰富红色旅游内涵,让更多游客接受红色教育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