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 可可托海: 在“红色家底”中读懂“红色基因”

发布时间:2021-06-18 10:03:59  浏览数:25455  来源:矿山公园

到过可可托海的人,除了会沉醉于额尔齐斯大峡谷里的奇峰秀水、可可苏里湖的旖旎风光外,对那里印象至深的,还是三号矿脉、可可托海地质陈列馆、阿依果孜矿洞、伊雷木湖水电站等承载着可可托海红色记忆的特殊景点。


无论是第一次还是第N次,只要站在三号矿脉边沿向下俯视,心里就会有种难言的震颤。因为你会不断提醒自己:这个大坑不是陨石撞地球的瞬间产物,而是人用马拉肩扛和笨重的挖土机生生刨出来的。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采掘,三号矿脉由原先高出地表200多米的山峦,变成了现在深143米、长250米、宽240米的“世纪大坑”。


它为国分忧的辉煌历史沉埋多年后才公之于众。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颗原子弹、氢弹有相当一部分材料来自三号矿脉。可以说我国的核工业和航天梦,以及尖端科技“大国利器”的诞生背后,都有三号矿脉默默的承载和托举。它是一枚永不褪色的勋章,见证了共和国建设者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过往。


在可可托海地质陈列馆里,“额尔齐斯石”、绿柱石、海蓝宝石、锂辉石、紫水晶、芙蓉石、石榴石等矿石宝藏让人大开眼界,而这里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老物件诉说的人物和故事,是可可托海另一笔无声的精神财富。


原可可托海矿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安桂槐在可可托海家喻户晓,在可可托海镇几乎每个人都会讲出一两个有关他的故事。陈列馆对他的事迹也做了充分和详尽的展陈。1958年至1964年,他带领全矿干部工人勒紧裤腰带,完成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巨任务。看着那些又笨又重的老皮箱、抵御极寒天气的旧棉衣,以及锈迹斑斑的宝石锤、测绘仪、起爆器等矿山老物件,总会让人遥想当年的可可托海人“战天斗地”时的场景。英模墙上,一幅幅老照片讲述着许许多多无名却伟大的普通人的故事。

图片



走进阿依果孜矿洞,气温陡然下降,即使在最炎热的三伏天里,也要穿棉大衣、羽绒服才能在洞里长时间走动。而当年的矿工们有时是在吃不饱肚子的情况下,每天躬着身子在这里辛苦劳作一整天。如今,他们艰辛劳作的场面被塑成几组雕塑放在洞内,供参观者追忆。

图片


隐藏地下136米深的可可托海水电站,需要乘坐电梯才能到达。这一世界水电建设项目史上的奇迹,是几代可可托海人硬从大山里“挖”出来的。当年水电站通行的隧道,长1.8公里,穿山而过,宛如时光隧道。那个年代机械匮乏,当年的建设者们打钻、挖土、搬运全靠人力,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在花岗岩山体上筑起了一座坝,打通了一个洞,挖空了一座山。

图片


水电站水轮机房最里面的墙上,至今留有一行“热烈祝贺今日发电一九六七年二月五日十七点整普通一兵贺电”的字迹,这是一位参与电站建设并见证电站发电的普通职工在54年前留下的,让人仿佛回到了当年那激动人心、欢腾雀跃的时刻。今天,伴随着水电站半个多世纪的平稳运行,依然有80后、90后选择在这里工作。

图片



在可可托海镇漫步,一不留神就会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建筑、老厂房、老木桥相遇。生活在这里的老矿工和他们的后代们,也总呈现出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在这里待得越久,看得越多,你就越会感到“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可可托海精神,涵盖了可可托海的过去,也激励和延续着它的未来。

 

 

上一篇:七一建党100周年主题活动|寻找普通一兵

下一篇:探寻库卫边境派出所——额尔齐斯河源头的守护神


可可托海稀有金属国家矿山公园      地 址:新疆富蕴县可可托海镇建设路9号      联系电话:0906-8782506      传 真:0906-8781526
Copyright © 可可托海稀有金属国家矿山公园 www.xjkeketuohai.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新ICP备18000897号
英文域名:www.xjkeketuohai.cn
中文域名: www. 新疆可可托海.cn    www. 新疆可可托海.net    www. 新疆可可托海.中国
手机域名:  新疆可可托海.手机
快速导航